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22

扮寫詩

喜歡詩詞,喜歡其音韻和節奏。大多不求甚解,只求聽起來順耳、舒服,含義實屬次要。 求學時期甚討厭新詩,不但既不押韻,又不遵格律,還時常為賦新詞強說愁,裝模作樣。 重讀自己舊時文章,最喜歡的倒是幾篇扮寫詩的文字。那其實不算是詩,因為本質是平鋪直敘,只是將一段文字像斬叉燒那樣斬成細細件,分成幾行,加幾個標點符號,扮作新詩,內裡毫無詩意可言。實際原因,是自己不懂寫詩,不通音韻格律,連從何入手也不知,但與其想不如做,就胡亂寫一寫。可能自己曾淺讀過不少詩詞,對文字的韻律好像也有一點點意識。平日寫文章也著重節奏,句子要有長有短,徐疾有致,有時用對偶或排比來加強文氣,多一字少一字都會有所影響。扮寫詩的好處,是練習將句子寫得更精鍊,略去多餘的字詞,要言簡意賅。 詩最重要的是詩意,可以豪情壯志,也可以含蓄委婉,務求意境深遠,韻味悠長。小時候不明白為何有話不直說,硬要用甚麼比喻、典故等轉彎抹角的方法來言志言情。現在明白世界上當然有人喜歡直話直說,不加修飾,只是這些人和他們的話不會流芳百世而已。古今人類面對的生活大不相同,但都離不開生老病死,情感也逃不了喜怒哀樂。雋永的作品,是可以跨越數十以至數千年,永垂不朽,所靠的不僅是古今共通的情感,也是文字工藝的精鍊令作品深刻動人,而詩詞就是最精雕細琢的文字。

從小到大都喜愛喝爸媽煲的湯 —— 西洋菜陳腎湯、青紅蘿蔔湯、節瓜章魚湯、無花果湯、花旗蔘湯、椰子雞湯、雪梨蘋果湯 —— 任何款式的湯都可以喝上四五碗,被稱「湯王」當之無愧。湯水在每餐飯的角色十分重要,飯後要喝完湯才覺得圓滿。 在香港家中甚少煲湯,都是到爸媽家裡飲湯。到了英國,夏天天氣極之乾燥,本地食物又多數煎炸焗為主,經常覺得口乾舌燥,於是試著自己煲湯。一開始只煲最簡單的紅蘿蔔羅漢果菜乾湯,或紅蘿蔔粟米合掌瓜湯,喝完頓時感到渾身舒暢,身心都滋潤起來。 入冬後氣溫驟降,寒氣逼人,四肢冰冷。又試著煲花生眉豆湯、無花果湯、栗子腰果湯、椰子雞湯等,在天寒地凍的環境裡喝一碗熱騰騰的湯,立即感覺到全身都暖和起來,更有一種被擁抱的感覺,是從前未曾有過的。 用壓力煲煲湯十分方便,將材料洗淨全部放進煲內便可,不用顧火。煲湯料只要到中式超巿買蜜棗陳皮南北杏羅漢果菜乾等基本用料,其餘就可用本地食材自由配搭,十分簡單方便。每一碗湯都暖身又暖心,但願家裡每人都感受得到。

靈感

雖說每天寫作題目長短不限,但總要有靈感出發才能動筆。 想寫的一般是自己在生活裡的所思所感,平日不時有很多想法出現在腦海裡,對生活對自己都有不少反思,所以一直都想好好寫下來。有想法不難,抓住這些想法才難。洗澡是每日的反思時間,很多想法或主意都在這時產生。但過不多久當我坐下準備好電腦動筆時,那些想法已如煙飄去,不知所蹤(我總不成帶部電腦或帶本簿入浴室寫筆記吧!)這是我一直以來未能解決的問題之一。 當然,我可以隨便定個題目,然後想到甚麼便寫甚麼,就像現在那樣——因為想不到寫甚麼,就索性以此為題目,也無不可,但是可一不可再,下次想不到時就不能照辦煮碗了。 我寫作的目的,是希望將自己的思緒、想法、感受用文字好好整理和紀錄下來。欠缺的往往不是寫作的靈感或主題,而是記住那些剎那間出現的念頭,如果可以做到,每天寫一篇絕對不難。 寫給誰看?現在和將來有沒有人讀到這些文字並不重要,反而是我重讀自己的文章會多了解、諒解自己一點,有時重看昔日的自己,見證自己的轉變也十分有趣。我唯一希望,自己寫下的文章,日後重讀時不會感到尷尬就好。

四季

英國的四季分明。初來報到時正值冬天,放眼盡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一片肅殺景象,日長夜短,看到日照的時間不多。 三四月踏入春天,樹木開始長出嫰芽新葉,街頭巷尾不時看到櫻花和其他花朵盛開,加上日出漸早日落漸晚,確實是煥然一新的景況。 五月天氣終於回暖,七八月算是盛夏, 樹木開花之餘有些更會結果,蘋果、莓果、櫻桃不時可見,日照時間極長,陽光充沛,萬里無雲,實在令人無比身心舒暢。 九十月秋季來臨,樹葉變成紅色、黃色、啡色,乘著風隨隨落下,滿地落葉,秋意甚濃,天氣也漸變涼快,準備迎接冬天降臨。 十一月正式入冬,天氣一下變得寒冷,愈來愈晚天光,愈來愈早入夜。下雪令人又愛又恨,既冷得牙關打顫,又怕結冰地滑,卻可以做雪人、打雪仗、玩雪橇;漫天飄雪,到處變成雪白的風景,也實在是十分浪漫迷人。 冬天雖然有好幾個月,但也沒有想像中難捱。每個季節的景致都令人期待,四季的變化也使我學會珍惜美好的每一天。

操心

 為人母親,最疲累的不是每天無間輪迴煮飯洗衫抹地,而是要為家裡各人操心。 安排家人一天三餐,確保他們有健康均衡的飲食,有乾淨的衣服可穿,有整齊的環境工作玩樂,平日接送上學上興趣班,假日安排可共享天倫之樂的活動 —— 做是一點不難,計劃才是最費心的一環。 先說飲食。首先家裡不是餐廳,不會點餐十分鐘後立即上菜。有人要帶飯,有人要提早吃飯,有人要吃飽一點,有人要吃少一點,有人熱氣要飲湯,有人腸胃不適不能吃生冷食物;急凍食物要提早一晚解凍,快到期的食物要盡快食用,食材快用完要盡快補貨 —— 除非會變法術,否則這一切都要提早計劃和準備。 母親總是配合家人每天的作息安排家事。上班上學時間一有變更,就要重新調配。前兩年疫情開始,停課、網課、半天課、補課諸如此類,每幾星期甚至幾天變一次,將我們的作息與生活節奏嚴重打亂;時常剛調適了一種節奏,又突然要改變時間表。如果多於一個孩子,難度更是倍增。不過,這樣其實也鍛鍊了我們適應不同生活環境與節奏的能力,對日後移居外地不無好處。 安排時間表可以令人費盡心神,但更使人操心的卻是孩子的人格養成。父母無不希望子女培養好習慣、好品德,但現實卻是困難重重,事與願違。重複又重複的提醒、叮嚀、囑咐,總是像拉牛上樹,付出十倍的心力,也得不到一分的成果,很是氣餒。可恨的是你又不能放棄,只能將自己的期望拉低,找一點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來紓緩壓力。 因為重視,才會用心;因為用心,才會操心。勞力看得見,心力看不見,付出多少心力,大概只有自己才看得到。

聖誕咭

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父母從來不太當是一回事。所以小時候沒有聖誕樹、聖誕禮物或聖誕大餐,最多買些牛扒豬扒腸仔自製「西餐」,已是很隆重的一件事。因為無宗教信仰,唯一會為聖誕節而做的就是送聖誕咭。 聖誕假期前最後的上課日,一般都是回校開聖誕聯歡會,各自帶些食物回校分享,玩玩遊戲,輕鬆渡過一個上午。放學前要記得為同學送上聖誕咭,每人手裡拿著一大疊,逐一送出,同時又收到一大叠帶回家。另外我還會寄聖誕咭給外地的親戚,學會要留意截郵日子。 不知從哪時起,大家不再送聖誕咭了。可能送張電子賀咭就算,後來變成傳個「聖誕快樂」訊息,再後來連打字也省掉,傳個千篇一律的貼圖,無限轉發。 我還是希望每年借這個日子,跟親朋好友打個招呼,無論是文字訊息還是全家福相片,只是告訴他們仍在我心中,沒有忘記。 來到英國,售賣賀咭的地方俯拾皆是,單是聖誕咭也分類得十分仔細 -- 專給丈夫、妻子、爸爸、媽媽、祖父、祖母、兒子、女兒、外母、外父、朋友、朋友一家、上司、同事、老師、助教......多不勝數。於是引起我想要寄聖誕咭回港的念頭。相隔兩地,無法相聚,但真正珍惜的好友,希望借一張聖誕咭送上祝福,傳遞關懷的心意,這就是聖誕節在我心中的意義。

聖誕 vs 過年

西方的聖誕節跟華人的農曆新年基本上是異曲同工: 逛聖誕巿集 vs 行花巿 買聖誕樹、聖誕花 vs 買桃花年桔 窗貼燈飾佈置家居 vs 貼揮春、年畫佈置家居 聖誕糖果 vs 賀年糖果(小朋友最愛,大人最怕) 聖誕歌 vs 賀年歌 聖誕前超巿瘋狂入貨 vs 過年前拼命辦年貨 聖誕家族聚餐 vs 團年飯/ 開年飯 (不分中西,遠房親戚一年見一次總喜歡問長問短,年輕一輩對此甚為反感) 聖誕禮物 vs 利是(禮物要精心挑選,反而利是十分簡便,卻略顯欠缺誠意) 聖誕假期商戶休巿 vs 商戶過年初X啟巿 (可能是他們全年唯一休假的日子) 電視播聖誕特備節目及重播Love Actually或Home Alone等節日電影 vs 電視播賀年特備節目及重播家有囍事或嚦咕嚦咕新年財(百看不厭) 聖誕老人 vs 財神(節日icon!) 聖誕之於西方人,就如過年之於華人,就是一年一次全家團聚的日子。無論隆重其事還是簡單慶祝,都為平淡的生活添上一點色彩,在寒冬裡帶來一點暖意。

肚餓

現代人豐衣足食,肚餓的感覺並不常有。通常是到了時候就進食,肚餓與否並不重要。 飽到撐破肚皮,可能比肚餓的機會還要多 —— 自助餐、放題、任食、喜宴,全部就是要你吃到吃不下去為止。挨年近晚,12月冬至、聖誕、除夕,不久又到農曆新年,通通都是大吃大喝的日子,十之八九都會食滯,餓的感覺不太可能出現。 肚餓時吃的東西份外美味,口腹才得到真正滿足。如果在進食前有一點點肚餓,那一餐就會吃得很愉快。或是如果一肚餓便可以立即吃到喜愛的食物,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不過我有個老毛病,如果餓太久才進食,加上吃得太急,胃部肯定會投訴。 Steve Jobs說Stay Hungry,保持自己向前的動力,不能輕易滿足現狀,但當然不能長期過份飢餓,否則就真的會虛脫無力了。

用心生活

生活可以得過且過,但平淡簡單的生活不一定等於枯燥乏味。我欣賞有朋友很用心打理和佈置家居,她的傢俬、用品、餐具、植物以至衣著、食物一點不華麗但卻有種低調的美感和格調,你會知道他是一個對生活有要求和追求的人。 我自己並不是手藝很好,不甚擅長佈置裝飾等(食物擺盤當然不行),但我還是盡力用心做好生活裡每件事 —— 即使家裡不是美觀整潔得像示範單位,至少是大致整齊,也方便大家起居生活;即使食物沒有經過精心擺盤,至少味道不會太差;即使我不是溫柔有耐性的好媽媽,至少我會盡力為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飲食,花時間跟他們閱讀和玩。我不追求完美,但盡力和用心是我生活的標準,工作如是,家庭如是。我相信每件事只要經過我手,我都可以令它變得更好;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曾盡力做過,無愧於心。每天不一定多姿多彩,但我有盡力活好每一天,享受生活裡的甜酸苦辣。這些都是我來英國後生活裡的感悟,擺脫忙碌繁忙的生活,才有空間好好思考和感受。 大概年紀漸長,我並不懷念以往多彩多姿的生活,豐富就如自助餐,款式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卻其實吃不知其味。我寧願像現在自己花時間沖杯奶茶、焗個蛋撻或菠蘿包,坐在家中趁熱慢慢品嚐,那種滿足感用錢不會買得到。 學習用心生活,是我這一年來最大的得著。

做節

一直以來,家裡每逢中秋、冬至、過年都會做節。其實跟平日差不多都是跟家人吃飯,只是菜式豐富得多。例牌一定有炆冬菇豬肉,另外一定有拜完祖先的雞和燒肉,其他菜式就自由配搭,可以是茄汁大蝦、瑤柱節瓜甫、瑤柱蘿蔔、炆鴨、蒸魚或其他海鮮等等。爸爸是大廚,無論人多人少,做節當天總是從早忙到晚,有時更要早一兩天準備。他一整天躲在廚房裡我也不知他在做甚麼,小時候只知最開心是做節可以不用吃白飯,還可以盡情飲汽水果汁。 婚後回娘家做節的習慣不變,每個節日都在父母家裡過,幾乎無一例外。今年初離開香港,第一次在外過年。初到埗還未熟習環境,但還是跟孩子寫寫揮春,買少少蘿蔔糕年糕應節。畢竟農曆新年在我們心目中的重要性根深蒂固,不可能因環境而有所改變。 一年快過去,這裡又再次步入寒冬,快將冬至。中國人說冬大過年,冬至是重要日子,必需跟家人做節。冬至也是全年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過了這天,白晝會愈來愈長,黑夜會愈來愈短,代表最黑暗的日子會漸漸離我們而去。這種變化以前在香港不太感受得到,但英國的四季極之分明,冬天七八點才天亮,下午四點多便天黑,一天見到陽光的時間不多,所以冬至代表的否極泰來特別值得慶賀。再者,在寒冬裡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好好吃一頓大餐,也足以令人在沉鬱的日子裡有所期盼。 沒有父母在身邊,做節的工作要自己承擔。平日的餸菜可以上網自學,但做節菜就一定要由爸爸親口傳授。從爸爸學來一道道菜,不僅是透過煮食跟家人交流,也是承傳家裡的味道。只有做節才有的菜式和味道,就是家人間最值得回味的記憶。

習慣說

我試過為自己建立新習慣:每天一次plank(出自電台DJ介紹的plank schedule);每天回家將手袋內物品全部拿出來放好(出自《家事斷捨離》一書);用直立式儲存法將衣物捲好放入衣櫃(出自Maria Kondo的整理術)—— 這些都曾經維持超過二十一天(有說法是要連續做一件事超過二十一天才能成為習慣),但最後都無疾而終,沒法進入無意識成為持久的習慣。 最近終於讀了暢銷書《原子習慣 Atomic Habits》,希望為自己變得更好。原來習慣的養成不能只靠意志力,畢竟人的意志力有限,除非有外在因素驅使(無論是獎勵或懲罰),單靠內在的念力很難堅持到底。書中指出要改變自身行為,需從改變內在心態和外在環境開始;更重要的是,培養習慣不是靠訂立宏大的理想或目標,而是建立一套實際而行之有效的系統或方式,一點一滴累積而得到成果。 一切看似不難,但最終都要自己嘗試實踐才有意義,否則紙上談兵或是空想,甚麼改變都不會發生。 所以我要寫下來。 因為我希望建立的習慣,就是持續寫作。 根據該書提出培養好習慣的四個法則,我可以這樣做: Make it visible - 我每天完成所有工作上床休息時(將新習慣跟現有習慣連繫起來),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提電腦寫文章,不論長短,但必須完整,不能有頭無尾。 Make it attractive - 寫完文章我就可以自由上網或休息 Make it easy - 將電腦放在床邊,隨手可得;每天寫的主題和長短不限 Make it satisfactory - 將文章放在blogger並發佈,重讀自己寫的東西就會很有滿足感 我喜歡寫作,每篇文章都反映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想,還有那刻的狀態,每次重讀自己寫的文章都很滿足。 坦白說,我目前還不能像書中所講那樣,說服自己是個作者。我只是喜歡寫作,喜歡用文字將想法寫出來。腦中太多想法,總要給它們找個出口,內心積累的感受也要得到宣洩,相信這樣對自己的情緒健康(一直是個困擾)和跟身邊人的關係總會有一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