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11

學語言

Image
女兒正在牙牙學語,愛模仿大人說話,而且學得很快,看似處於「 語言爆發期 」,即是學語言最快的階段。她現已懂得幾十個字,有名詞也有動詞。觀察她學習語言的過程原來十分有趣。m- 和 b-聲母的字似乎最易掌握──如大部份孩子一樣,她首先會說的是「爸爸」和「媽媽」,同聲母的字也相繼學會,如「馬馬」、「貓貓」、「無」、「波波」、「鼻鼻」、「蔔蔔」(紅蘿蔔)等。至於d- (如「蛋蛋」) 、w- (如「蛙蛙」)、n- (如「奶奶」)、z- (如「蕉蕉」、「姐姐」)等,現時也講得流利,發音尚算準確。 有些聲母她卻未掌握到,如 f- (「花花」讀成「娃娃」或「巴巴」),g- (「哥哥」讀成d-o d-o),s-  (「巴士」讀成「巴- bi」),ch- 和 sh-就更難了。是不是「送氣」的聲母較難發音?最好笑是她不會發gung音,於是我爸爸即她外公變成了「鐸」(dok)。 不過,廣東話最難學的入聲字卻一點也難不到她,而且許多廣東口語的動詞她都講得十分標準,例如「篤」、「搣」」、「捽」、「不」("不"水)、「擺」、「fing」、「抹」(maat),還有指著門說「擰擰擰」,更是很準確的n- 音,不是懶音「令令令」。 人說廣東話(粵語)是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九種聲調以外還有令人讀到「氣咳」兼「氣結」的入聲字,所以會說廣東話的人,多腦筋靈活、口才出眾之輩。以廣東話為母語是我們的先天優勢,連廣東話這麼難的語言都會說,學習其他語言就不是問題。可是現今不少家長拼命迫子女學英語說普通話,卻不重視自己的母語廣東話,不是捨長取短麼?語言不但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考的基礎,普通話不是優秀正統的中文,而是 胡漢混雜語 ,是土話 ,反而南方之粵語是承傳古韻、文人雅士的語言,所以用 廣東話來唸詩唸古文 ,遠比用普通話來得音韻暢順優雅。(見陳雲文章《 授子以母語 》) 不是說孩子不應學普通話學外語,但先學好廣東話吧,不要歧視或蔑視自己的母語。孩子六歲以前都是學習語言的「 敏感期 」,學習效率比成年人高出不知多少倍,因此他們先掌握母語,再學習第二、三、四種語言也不遲,欲速則不達。 讀讀陳雲老師的著作和 專欄 吧,就會懂得分辨好中文與壞中文。 感謝小學中文老師教我們用《粵音韻彙》查正確粵音,現在有 網上版 更方便易用。

重讀奧修

Image
再次成為孩子──奧修說孩童 (The Book of Children) 與 奧修 相遇,是生命的奇蹟。那年我與那位「生命中的天使」因緣際會,她向我介紹了奧修。後來我在書店發現了奧修的書,在人生最困惑不安的時刻,他像一道光那樣啟蒙了我,使我明白要信任自己、做回自己,要信任存在、歡慶生命。「如果連你都不要做自己,那由誰來做你?」我看到這句說話,感動得眼淚都快要流下來。我們一直在外追尋不同的目標,但偏偏忘記了回歸中心,看清內在。活在當下,也不是時下那種口號式的言辭。世人往往不是在緬懷過去,就是憧憬將來,為甚麼?只不過是為了忘記當下的痛苦!如果這一刻是那麼的歡愉、美好,像你正在做自己最喜愛的事,那麼你除了樂在其中,還有心思去想其他嗎?若我們總是活在過去或未來,就是不斷地錯過當下、錯過生活,白白虛度了人生。相反,無論是甜是苦,我們都深深品嚐、體會,人生的每一刻才沒有白過,這就是活在當下。 當然,奧修啟發我的還有更多,他的許多思想已活在我的身體和心靈裡。早年買了多本奧修書籍,已很久沒碰過,可見這幾年生活如意,無須奧修解惑開導。最近我在認識 蒙特梭利教育法 ,學習如何以觀察和盡量少干預的方式,讓孩子依循自己的步伐學習和成長。這不其然令我想起奧修,他常說我們要重新做回孩子,歸於中心,重拾純真與歡樂。蒙特梭利和奧修都提倡順其自然就是好的,違背自然就是不好的,我們要信任孩子,信任他們的能力,父母採取較被動的角色就好了。奧修的是哲學思想,使我明瞭如何立身處世,如何活出自己;蒙特梭利提供的是實用的教育法,涉及孩子的成長歷程和有利他們發展的環境佈置、教具等,兩者似乎可以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原來,自己的修行和孩子的教育,其實是同一件事。 自覺一生都有貴人扶持,這兩位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對蒙特梭利認識尚淺,而奧修則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心靈導師。對於生兒育女,我深受奧修影響──「孩子不是屬於父母的,他不是你的桌子、椅子、車子,他不是你的一件物品,他只是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正因如此,我們不能操縱孩子,只有無條件地愛他們,而最大的愛,就是令他有成為自己的自由。

人見人愛的免費玩具

Image
沙和水都是小朋友的至愛 兩樣免費卻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玩具──就是水和沙。第一次帶女兒到沙灘,天氣還是涼涼的,風很大,所以沒有讓她「下水」,只是捲起她的褲腳,讓她的小腳小手首次接觸奇妙的沙,她一點也沒有覺得害怕或陌生。爸爸買了一套沙灘玩具,她是亂來一通的,我們也沒有刻意教她怎樣玩,就由得她自己嘗試,連她把沙放進口裡嚐也不阻止。沙子可以很幼細的一粒粒,有些會粗糙一些;沙濕了水會黏在一起,也會變重,顏色會變深;沙裡有時會有石子、貝殼──這些種種都是很好的學習,孩子可以同時用盡五官來體驗。那天水有點冷,但我們還是讓她的腳沾沾水。她似乎對浪潮很著迷,她會迎面直奔向正湧上岸的浪,當然過了一定位置爸爸就會把她抓回來。到夏天,我們就會多帶她到沙灘,到時可以穿著泳衣,不怕弄濕衣服了。 除了沙灘,還有那些地方可以玩沙玩水呢?水,其實在家就可以玩了!我們去年在玩具反斗城買了一個吹氣水池,天氣熱的話,可以讓小朋友脫光衣服在小水池玩 (就放在客廳中央)。像現在天氣還未算熱,我就幾乎每晚讓她在浴室的洗手盆玩。我們在實惠買了一個塑膠的兩級梯級,小朋友站在上面就可以伸手到洗手盆中。放半缸水,給她一些杯子、小瓶子,她單是倒來倒去就可以玩很久。幾塊小海綿,吸水扭乾,又是另一種玩法。要完結之時,就放掉盆裡的水,小朋友發現「無得玩」,也不會因此發脾氣。 女兒平時除了看書,很少對著同一種玩具很久,只有水和沙,才有這種魔力!有教育專家說,多玩水的孩子脾性也會溫和些。玩即學,學即玩,既變化無窮又免費,何樂而不為? 洗手盆前擺放穩固的梯級,就可以安心讓小朋友玩水。 玩水的玩具可以很簡單──我就用了疊杯玩具的杯子、小瓶子、小海綿和唧唧筒(也是另一個玩具)。 除了長途跋涉去沙灘外,我們還可以帶小朋友到香港公園的兒童遊樂場,那裡有沙池還有一些「起重機」,小朋友還可自攜玩具玩沙。

電視害人兒

因為女兒,我遠離了我曾經認為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電視。在她還小的時候,我們還會看一點點電視,而避免她看到電視的方法,一是把她放高椅上,背著電視機,二是放她在遊戲床內,然後用兩張有背椅子再加一塊大布擋在她和電視機之間,後來她長高了,還懂得踮着腳偷看,我們就再用兩個大夾將擋布墊高,務求我們看到電視時她卻看不到。當然,這樣她對電視只會更好奇。試過一不小心被她拿了電視遙控器,她竟學我們按掣開著了電視!她並不是對所有電視畫面和聲音都有興趣,但只要一聽到「美贊臣」奶粉廣告的音樂,便會立即彈起,定了神般看到廣告播完為止。對其他奶粉或有 BB 的廣告有時都有類似反應。不過,這一切現在都不會發生,因為自從她可以在我們食飯時間「自由活動」後,我們便索性連電視也不開,所以她根本連看也沒有機會看。買了影碟回來,有時放上幾個月都沒有機會看,之前一套 Inception ,都是趁周末她午睡時偷偷看的,還分了兩天才看畢!萬六大元買回來的 47 吋大電視,以及用來播 bluray 碟的 PS3 ,都已經淪為家裡的裝飾品。這都是因為我深信幼兒不應看電視,研究已在在證實兩歲前的幼兒完全不應該看電視,美國兒科學會在數年前已提出此建議。電視不但影響眼睛健康(雖然女兒可能已遺傳了父母的深近視),被動的娛樂和所謂「學習」,更會影響幼童的語言和社交發展。父母和家傭樂於將電視當褓姆,就是因為孩子在電視機前可以「乖乖」坐上數小時,其實是進入了一種被催眠和意識迷糊的狀態,大人卻認為是「乖」的表現,真諷刺。還有那些幾萬元的教學光碟套,今時今日還有家長深信不疑?近年已有 研究 證實它不但無助孩子認字,更可能令他們的語言能力變差,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學習,沒有理解沒有消化,剩下的只有「鸚鵡學舌」,這是家長們想要的結果?難過的是家長的出發點是為子女好,希望他們早點學語言學文字,但欲速則不達,無知最後還害了子女,真是可悲。為人父母者,比專業人士更需要持續進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