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08

新聞與哲學

副局長與政治助理的政治風波,對不起,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明白和理解爭論的論點和論據是甚麼。報紙的港聞版每天都有人在投訴、抗爭、怒吼,但除了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外,看不到有很多有說服力的理據。幸好最近看到一本好書,正好幫助結開這個結。這本書有個怪怪的名字──《新聞挖挖挖:頭條新聞背後的哲學思索》( Making Sense: 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 )。我是看到梁文道 專欄 介紹後找了好幾間書局才買到的。 書中以幾篇熱門的頭條新聞,引伸一連串的哲學問題,讓我們在「知道」一段新聞以外還要學會思索、分析,才作出理性的判斷。作者不是要為每篇新聞評定是非對錯,而是要啟發我們用「批判思考」的方式釐清、深入檢視一些我們自以為知道了解的概念和觀點,用更清晰的頭腦去確立自己的觀點。其中一章談到萊溫斯基事件和名人私隱等問題,恰好可以用來反思早前香港的淫照風波和朱培慶事件。公眾人物是否需要為其私下(非公開)的行為向公眾負責?他們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是否應該用來判斷他的工作表現是否稱職?媒體中有種種不同的評論觀點,甚至連新聞報導本身也帶有強烈的立場(而不是中立的角度),作為讀者,我們是受媒體操控,他們說甚麼我們信甚麼,我們是否真正明白事情的真相(媒體上也有錯誤的資訊,或只是將事實的一部份報導出來)和觀點背後的理據和觀念(例如甚麼叫「私隱權」?甚麼叫「知情權」?) 我常常在想,媒體常說「市民普遍認為甚麼甚麼」、「輿論支持/反對甚麼甚麼」,這些「市民」「輿論」代表著誰?媒體如何得知全部市民的想法,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媒體上的觀點是否必然等同大眾市民的觀點?(我記得我沒有被訪問過) 幾個記者和幾個評論家的想法就代表了全部人的立場?就算有所謂民調,調查的方法、查問的方式是否中立?有否偏頗、引導性、既定立場?更重要的是,市民是否盲目接受媒體的立場,讀者自己有沒有檢視、思考和分析這些報導和評論?這就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最後,我必須引用書中一段文字,用來時刻提醒自己: 真正哲學性的人,對於自己和別人的觀點都抱持同樣懷疑態度,隨時以理性檢視各種信念,不是把這種做法當遊戲,而是純粹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由於他們視野寬廣,對不同的論點也抱持開闊的心胸,因此人生充滿了自由的空間。他們知道任何說法都只是一種觀點,並且具有深厚的人性關懷,同時也知道甚麼時候適合思考,甚麼樣的推

惜福、惜緣

Image
我最喜愛的甜品── 彩虹甜品屋 的 芒果雪花 。 第一次放入口中便知道這是久違了的維記芒果雪糕。小時候在雪糕屋吃到的味道,事隔多年竟然可以再次重溫,自是別有一番滋味。它有一種特別香濃的奶味,跟其他牌子芒果雪糕明顯不同。芒果奶和西米底下,是絲滑的豆腐花,黃豆味並沒有被芒果味和奶味所掩蓋。 這款甜品,是每次到彩虹甜品屋的不二之選。每次我都會逐口逐口慢慢品嚐它的味道,唯恐下次它會從餐牌消失,或是連鋪頭也消失了。不知道可以吃多少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每次吃的機會。 美好的事物要盡情享受,不要擔心它會突然消失,而是要珍惜每一刻「相聚」的時間。兩個人的關係,大概也是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