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08

帶著問題去看書

Image
我很少看小說,許多時候都是看非小說類的書,也不能分類,因為太多太雜了。我看一本書大都是帶著一個問題去看的,就是為了「解惑」。世界、人生有太多我很想知道,卻不是上Google或Wikipedia搜尋就有答案的問題,看書往往能解決我的迷思,讓我了解更多。 比如早一陣子,書店當眼處擺放了一本書名和封面一樣奪目的書,叫《 潮爆中國 》。我一直很想知道在發展急速的中國,除了我們在報紙新聞看到的面貌外,內裡到底是啥模樣?中國人變成甚麼樣子?這本書從城市空間、新新人類、時尚潮流等多方面帶我們看到最現代的中國。由於覆蓋面很廣,每個部份不算有太深入的論述,但對於我這個香港人來說已經是大開眼界,了解到多一點點沒有新聞性(而被報導出來)卻很真實地被反映出的中國新生代生活面貌。 書裡提到國內當前最火紅的超級男女聲,不是歌手、不是演員,而是兩位學者,名叫于丹和易中天。他們講《論語》、《莊子》、《三國》,引起了熱潮,演講節目熱播,書本熱賣。這種學者明星的現象很難想像會在香港發生,實在很好奇為甚麼國內會出現這種現象? 帶著這個問題,我買了一本于丹、易中天的對談錄《 經典,可以這樣讀 》來看,一次過認識兩位現在在國內最火紅的「國學超男超女」。 這本對談錄,有點名不副實。書裡面並沒有太多他們的「對談」,大部份都是他們的「各自表述」。于丹談的是《論語》、《莊子》心得,從電視中偶爾看過幾次她在「百家講壇」(明珠台星期日早上),並未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似乎還是一派正經在授課的老師。可是書裡面的內容比電視上豐富多了。最打動我的,是她為我開解了一個很久以來的心結和問題。 自從看了柏楊的《 醜陋的中國人 》,一直暗暗覺得儒家思想是導致今天中國人民族性裡許多惡習、腐化的源頭。如果真的是這樣,中國人是不是給孔子害慘了?這種文化基因幾千年來一直深藏在中國人之中,中國人以後要怎麼著? 于丹講《論語》,開宗明義就說她講的是「心得」,就是她的心之所得,她的體會,並不一定代表完全等於你的讀後所得、你的心神體會。于丹講得好,現代人在生命多元選擇中過於迷惑,我們都需要座標,而《論語》《莊子》的智慧和道理是蘊含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當中,俯拾即可得。儒家思想在後世被用作統治者的工具,它的倫理禮教成為帝王統治百姓的「儒術」,斷章取義地挪用了孔子的思想。如果從《論語》來了解孔子最原本的思想,他提倡的仁愛、君子之道,似乎並不會導致今天

課本改革

最近有人提出「電子課本」的建議,幫助家長對抗書價不斷上升的壓力。其實有一個更好而更易實施的建議,就是「借用」書本。在北歐國家芬蘭,課本都是由學校買來,讓學生「借用」。學生在學期初借用書本,學期末歸還,下一年又可以讓下一屆的同學繼續使用。其中當然會要求學生不能塗污或損毀書本,才能讓課本可以年續一年讓不同學生借用。有人可能會質疑,課本的內容每年不同,我倒是質疑,課本內容不同是否真的因為課程有變,還是書商刻意年年「修訂」內容,讓學生不能用舊課本?(雖然我們以前還是會買賣舊書的。) 另一個可以從芬蘭教育取經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課本內容設計。以數學課本為例,現時大多是一些虛構和「行貨」的例子和題目,但芬蘭的課本出版商卻想到加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讓學生同時獲取多方面的知識。我胡亂舉一個例子好了,例如計算速率,香港的課本題目可能是「小明由A地駕車至B地」,芬蘭的課本則可能要學生計算由赫爾辛基乘坐火車到聖誕老人村所在地要多少時間。這樣學生除了學會計算距離、時間和速率外,還學到一點地理知識。這僅需要出版商在內容設計上稍花心思,多做一的資料搜集,對學生的學習便大有進益。 相關書籍:《 芬蘭 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購自台灣誠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