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問題去看書

我很少看小說,許多時候都是看非小說類的書,也不能分類,因為太多太雜了。我看一本書大都是帶著一個問題去看的,就是為了「解惑」。世界、人生有太多我很想知道,卻不是上Google或Wikipedia搜尋就有答案的問題,看書往往能解決我的迷思,讓我了解更多。

比如早一陣子,書店當眼處擺放了一本書名和封面一樣奪目的書,叫《潮爆中國》。我一直很想知道在發展急速的中國,除了我們在報紙新聞看到的面貌外,內裡到底是啥模樣?中國人變成甚麼樣子?這本書從城市空間、新新人類、時尚潮流等多方面帶我們看到最現代的中國。由於覆蓋面很廣,每個部份不算有太深入的論述,但對於我這個香港人來說已經是大開眼界,了解到多一點點沒有新聞性(而被報導出來)卻很真實地被反映出的中國新生代生活面貌。

書裡提到國內當前最火紅的超級男女聲,不是歌手、不是演員,而是兩位學者,名叫于丹和易中天。他們講《論語》、《莊子》、《三國》,引起了熱潮,演講節目熱播,書本熱賣。這種學者明星的現象很難想像會在香港發生,實在很好奇為甚麼國內會出現這種現象?

帶著這個問題,我買了一本于丹、易中天的對談錄《經典,可以這樣讀》來看,一次過認識兩位現在在國內最火紅的「國學超男超女」。

這本對談錄,有點名不副實。書裡面並沒有太多他們的「對談」,大部份都是他們的「各自表述」。于丹談的是《論語》、《莊子》心得,從電視中偶爾看過幾次她在「百家講壇」(明珠台星期日早上),並未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似乎還是一派正經在授課的老師。可是書裡面的內容比電視上豐富多了。最打動我的,是她為我開解了一個很久以來的心結和問題。

自從看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一直暗暗覺得儒家思想是導致今天中國人民族性裡許多惡習、腐化的源頭。如果真的是這樣,中國人是不是給孔子害慘了?這種文化基因幾千年來一直深藏在中國人之中,中國人以後要怎麼著?

于丹講《論語》,開宗明義就說她講的是「心得」,就是她的心之所得,她的體會,並不一定代表完全等於你的讀後所得、你的心神體會。于丹講得好,現代人在生命多元選擇中過於迷惑,我們都需要座標,而《論語》《莊子》的智慧和道理是蘊含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當中,俯拾即可得。儒家思想在後世被用作統治者的工具,它的倫理禮教成為帝王統治百姓的「儒術」,斷章取義地挪用了孔子的思想。如果從《論語》來了解孔子最原本的思想,他提倡的仁愛、君子之道,似乎並不會導致今天中國人的模樣。

孔子提出的人生哲學其實很簡單,我們今時今日依然用得上。當我們迷失不知所措的時候,不用四處覓尋,我們需要的指引早已經在這兒了,讓我們得到自我救贖的力量。這就讀經典的最大理由。

于丹沒有逐篇《論語》或《莊子》解讀和論述,而是生動地由經典中的話語和其他故事帶出許多人生的哲理。其中《莊子》的「外化內不化」是讓我最深刻的一句。人生當中,我們要適應社會、遵守社會規律,自然要「化」;但我們的內心卻要保持著自己的本心,不要隨波逐流,不要失去自我,這就是「外化內不化」。我們在社會做事,有太多妥協、不情願卻還是要做的事情,常常會令人沮喪,但如果我們記著「外化內不化」,心裡就安穩,活得就自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先處理心情

突破

人見人愛的免費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