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受害者

在不同遇到感情挫折的朋友身上,都看到一種「受害者心理」。無論你如何勸說,要他愛惜自己,不要沉淪在一段沒有結果的關係中,他們總是不願或不能自拔。明明只差一步就可以脫離苦海,但偏偏就是不肯踏出這一步。就算最終願意離開,仍是帶著苦澀、怨恨和不甘心上路,讓負面情緒埋葬自己。

稱之為「受害者心理」,是指人很多時候不自覺地自願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明明很痛很傷很苦,明明在哭訴埋怨咒罵,卻仍要繼續下去,這不能說不是自願的吧?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會歸咎別人甚至外在環境因素,但可曾想過自己可以選擇走另一條路?擔當受害者角色是個人自願選擇,你選擇讓自己繼續受傷,而不選擇讓自己快樂。

其實除了在感情上,在其他方面也會看到這種受害者心理。有人對工作萬分不滿,但卻天天一邊罵一邊做。我總是不明白,做得如此不開心為甚麼不辭職不幹?你也可以向上級反映,被動一點則可調適自己的心態或工作方式,自己在乾發牢騷有甚麼用?有人不滿加薪不夠、工時太長、假期太少,又為甚麼不轉行?都是那句話,雙腿生在你身上,沒有人用槍指著你不准走。你不是沒有選擇,而是你選擇了不要讓自己好過。

這是不是有點像自虐?我認為是的,就像把手放在火裡,一邊喊好痛好痛,卻不要將手縮回來。最近我嘗試理解導致這種心理的背後原因。以下解說純屬個人猜測,或會引起不安:

跟吃飯和睡覺一樣,得到別人認同是人類基本需要之一。如果你是一名施害者,通常會得到別人的非議、謾罵、排斥,你會是孤立的。相反,如果你是受害人,身邊人大多會認同你的遭遇,同情和關心你,你會受到簇擁、受到保護,得到很多的關注。

不同於小孩搞破壞換取大人注意或女孩自殺迫男友留下,「從受害角色中得到認同」是種不自覺的心理狀態,並不是我們刻意要搏取甚麼。離苦得樂是種快樂,得到認同也可以是另一種快樂,不過前者有時風險要高一點,因為脫離現狀意味著要面對無數未知之數,有時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浴火重生;後者看似成本和風險都要低一些。所以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選擇了後者,然後催眠自己說這是唯一的選擇。

過份沉溺在受害者心理中會對身心做成損害。試想像一個人終日都在怨天尤人、自覺命途多舛,把自己埋葬在不快、不安、不滿當中,他的人生是多麼灰暗?為甚麼不要對自己好一點?為甚麼不選擇一條讓自己快樂的道路?

分享一下自己面對困境的方法吧。我是個不能容忍自己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的人。在自己灰心絕望了一段日子後,就要為自己找出路,用不同的方法去讓自己返回正軌──嘗試用第二個方法處理問題,期望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因為相同的方法只會帶來相同的結果);或改變自己面對問題時的想法和態度 (不要試著改變對方),嘗試放開一點,包容一點,換種角度看待問題;若還是不能解決,就斬斷苦根,重新做人。

說易行難?這再度證明了人愛擁抱受害者的心理──繼續扮演受害者比重新出發來得容易。痛苦和快樂都是自己的選擇。

Comments

Unknown said…
這也是奧修怎樣看喜悅,以及世人怎樣看喜悅的不同之處。世人認為,痛苦才是神聖的、高尚的,人們每每因為要獲得學歷、金錢和地位,以為獲得了這些,生活才可以快樂。可是,他們以自己的努力和痛苦以換取快樂,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是,越痛苦的人,才配得上越高的地位,才越能受到別人的照顧,才能讓他們留在群眾之中。越快樂的人,越是一文不值,越是孤單。所以人們才會常常把痛苦往自己身上堆,為的只是 想得到別人的同病相憐吧了!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先處理心情

突破

人見人愛的免費玩具